波長的不同 紫外線(ultra violet,UV)分紫外線(UV-A B C)
長波紫外線(UVA,320-400nm﹚ 可達皮膚的真皮層,使皮膚曬黑,損傷彈性纖維,長期會造成皮膚老化,亦可能誘發皮膚癌
中波紫外線(UVB,280-320nm) 雖然只到達皮膚的表皮,但會讓皮膚紅腫、脫皮、曬黑,是曬傷的罪魁禍首
短波紫外線(UVC,200-280nm)在通過臭氧層時,已被吸收,較少對皮膚造成危害
測報中午(約11:30~12:30)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,使皮膚致紅的紫外射線到達地面單位面積累積的輻射量之數值(單位為百焦耳/平方公尺)
例如 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紫外射線到達地面的輻射量為五百焦耳/平方公尺,則轉換為紫外線指數(UVI)為5
大小與太陽角度、臭氧總量、 雲、懸浮微粒、地表反照率與高度有密切關係。
數強度分成微弱(0~2)、弱(3~4)、中等(5~6)、強(7~9)、極強(10以上)幾個等級
SPF﹙Sun Protection Factor﹚
美國系統的防曬係數,防曬效果為SPF×10﹙分鐘﹚
IP(Indicia Protection)
歐洲防曬係數的標示,IP×1.5=SPF
PA+﹙Protection Grade of UVA﹚
日本厚生省﹙相當於我國的衛生署﹚要求日本的防曬產品必須標示防止UVA的效果
PA+表輕度遮斷、PA++表中度遮斷、PA+++表高度遮斷
依功能區分
物理性防曬劑(反射UV)
二氧化鈦(TiO2) 隔離290-340nm
氧化鋅(ZnO) 隔離290-400nm
化學性防曬劑(吸收UV)
1.防UVB
辛基甲氧肉桂酸酯(octyl methoxycinnamate) 常見 不易過敏
辛基水楊酸(octyl cisalicilate)弱 與其他防曬劑成份合用
對-胺基苯甲酸(PABA) 會有過敏、起疹子的反應 少用
辛基二甲基對胺基苯甲酸酯(octyl dimethoxy PABA)比較不具刺激
2.防UVA
苯甲酮( oxybenzone) 弱 易引起過敏及其他不適反應
Avobenzone 易引起過敏及其他不適反應 與前者合用
一般而言,防曬品SPF15~20、PA++就可以達到基本的防護作用,但依每個人工作、場合的不同,在SPF上則有不同的需求。短時間外出,如買菜、逛街、買東西,紫外線指數在中量級以下,只要使用SPF15~20就可以了。
但若要長時間曬太陽,如郊遊、游泳等,就需要用到SPF30以上的高係數防曬品,防禦效果比較好,紫外線也不易滲透,而且重要的是每2~3小時補一次,這樣就比較能做到防護的功效。
如何有效隔離紫外線:使用墨鏡、帽子、UV傘,穿深色的長袖、使用防曬品。
打傘確實可以擋掉20~30%的陽光,尤其是以UV為訴求的傘,不過真正有UV防護效果的材質的傘,價格都不便宜
一般我們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199元的UV傘也具有擋掉的效果,只是效果沒有這麼好,尤其是有兩種顏色的傘(有銀色的布)只是在裡面加上一層布,效果就沒有另外一種材質較薄,內外顏色一樣,但有有紫外線材質的素材在傘布上
還有眼鏡有聚光的效果,此時眼睛周圍很容易產生皺紋,所以可以戴墨鏡來彌補
另外,陰天、雨天也有紫外線存在,因為紫外線會透過雲層到達地面,感覺不熱,可是卻在無形中曬黑。尤其要注意陽光的反射,雪地最高80-95%,平靜的湖畔有20-40%,乾沙地有15-20%,混泥土地5-6%,草地1-2%。